乘风破浪 > 玄幻奇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1162节
  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们实验室是整个基地为数不多的‘吉祥物’,吃着干粮几乎没啥事做。
  例如最近这段时间。
  实验室已经闲到去帮忙割驴毛了……
  从基地落成到现在。
  这还是整个实验室还是头一次接到这种重要的任务。
  因此感受到压力的同时,郑易的内心不免也相当兴奋。
  只见他用力一挺胸,大声说道:
  “厂长,你放心吧,我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李觉的目光在郑易的光头上停留了一会儿,放心的点了点头。
  有这种强者发型的人,能力多半是相当可靠的——除了某个物流头子。
  “哦,对了。”
  随后李觉又想到了什么,对郑易问道:
  “老郑,我听说和这批虫子一起抵达基地的还有几位同志?”
  “上午我和秉穹同志有个会没开,还没见过他们呢。”
  郑易点点头,朝边上一指:
  “没错,几位同志就在隔壁,请随我来吧。”
  随后郑易带着几人离开实验室,径直来到了另一间屋子里——微生物实验室防护服要在十二年后国内才会普及,现在只戴头套和口罩。
  这间屋子面积不大,大概就三十平米左右。
  中间还摆着一张有些破旧的乒乓桌,看起来像是休息室,平时进行一些娱乐活动。
  当众人抵达屋内的时候。
  这间屋子里正坐着五名男子,其中一人坐在轮椅上。
  随后郑易主动走到了几人中间,主动做起了介绍:
  “厂长,秉穹同志,郭主任,还有韩立同志,和你们介绍一下。”
  “这几位是在百色参与国内农作物研讨会的专家,他们在参会途中发现了一些情况,所以被首都方面特批安排到了基地。”
  “坐在轮椅上的这位是杨开渠教授,这四位则分别是侯光炯教授和管相桓教授,以及……”
  “杨开渠教授的学生周开达同志,还有管相桓教授的学生,安江农业学校的老师袁国粮同志。”
  第581章 神农天团!
  “……”
  杨开渠、
  侯光炯、
  管相桓、
  周开达、
  袁国粮。
  在听到郑易口中冒出的这几个名字之后。
  徐云的脑海霎时变得一片空白,整个人当场陷入了宕机。
  此时此刻。
  他的心头只有一个念头反复飘荡:
  要不……
  咱再跪一次?
  这tmd可是真大佬啊——还不是一个两个的那种。
  袁国粮就不必说了,真正意义上懂的都懂。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
  袁国粮无疑是杂交水稻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的贡献绝不是某些黑子发些带节奏的文章就能抹去的。
  比如有人喜欢说最早的杂交水稻理论的提出者是霓虹以及海对面,袁国粮杂交水稻之父的称谓言过其实。
  可实际上呢?
  海对面提出的杂交水稻只能算概念,压根就没有落实出成果。
  至于霓虹培育的杂交水稻提出者呢,名字叫做胜尾清。
  且不说他使用的样本其实是国内的红芒野生稻吧,光说整个培育过程:
  他所培育的藤板5号只是提高了母本的稳定性,但最终的效果不理想,于是过了三年就放弃了。
  而袁国粮,才是最早用培育出雄性不育系成品的那个人,并且使用的品种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有80年代就有科幻小说提出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但兔子们却是第一个做到的,这你说谁的功劳更大?
  管相桓则是华夏知名的农学专家,40年代加利福尼亚博士,在霓虹和海对面都留过学。
  回国后。
  他先后任华西大学、川省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教授,在战时便负责了兔子根据地的水稻种植。
  10年前被调至西南农学院……也就是西南大学的前身之一,教出了袁国粮这位华夏神农。
  国内最早一批的《进化论》、《作物栽培学》也都是由管相桓翻译的,属于真正深耕于基层的大佬。
  侯光炯则是现任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六年前当选了华夏学部委员——也就是后世的院士。
  同时侯光炯也和管相桓一样,是袁国粮在西南农学院的恩师之一,不过更加侧重土壤这一块。
  好比你学粒子物理。
  基础学科是量子场论以及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导论,但群论也是个必修的课程。
  侯光炯、管相桓→袁国粮→李必湖、罗孝和。
  这便是袁国粮这一系的传承关系。
  在后世的西南大。
  侯光炯、袁国粮以及诗人吴宓,被统称为西南大历史上的三大男神。
  这大概是男神这个词为数不多的、不会引起路人反感的一次用法了……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这三位都是从7号门进入的西南大学。
  而除了袁国粮这一系的三位大佬。
  一旁的杨开渠和周开达二人,同样也是一对农业领域的传奇师生。
  其中杨开渠和侯光炯先生一样,目前同样是学部委员级的大佬,立于共和国学术界的最高处。
  他是如今川省农学院……也就是后世川省农业大学的院长,后世官方对他的定义是我国再生水稻领域的奠基人。
  要知道。
  后世的王老和钱秉穹也不过这种评价罢了,像周绍平他们这种“年轻辈”,定义都只是【拓路者】而已。
  后世赫赫有名的孙晓辉,傅淡如、黎汉云、田彦华、黄国寿、李仁端、李家修等在内的水稻专家,都是杨老的学生。
  紧接着。
  徐云又把目光落到了最后一人身上。
  也就是……
  尚且年轻的周开达。
  华夏近代有很多学者为了建设国家付出过努力但却默默无名,例如徐云之前遇到的大于于敏便是如此。
  而相较大于,周开达显然要更符合“默默无名”这个定义。
  早先提及过。
  袁国粮是后世杂交水稻第一人,这种民族认同感不是某些人抹黑一两句就能消弥的。
  但另一方面。
  袁国粮的贡献主要在于属于籼米,实际种植面积在2023年并不大——这其实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
  你家穷的时候啥吃的都没有,吃一顿就得饿两顿。
  结果某天呢。
  你爸带了几箱方便面回家。
  这玩意儿它没啥营养,口味还是贼难吃的酸菜仔鸡面,但问题是它顶饿啊。
  你家靠着这箱面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直到后来有钱了,家里也还有好几箱这东西。
  可那时候你已经餐餐大鱼大肉,自然不可能吃这种口味古怪的方便面了。
  于是你便只好把它放到了储物间。
  一来是留个念想,这种东西丢了也舍不得。
  二来是万一今后又因为啥原因穷了,这玩意儿还能拿出来顶饿。
  袁国粮的籼米就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
  你能说因为现在你餐餐大鱼大肉,所以就忘了当初方便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