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玄幻奇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1071节
  作为一名非气象学的物理从业者,徐云认识的气象学家也就那么三五个人——当然了,不包括叶笃正竺可桢这些华夏前辈。
  而就是这三五个人中,便恰好有罗斯贝的身影。
  毕竟这位大佬将波动理论引入到了气象学里,属于近代气象学中很有名的一位物理学家。
  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的名气近乎与皮叶克尼斯齐名。
  另外罗斯贝半径也是一个非常知名的物理概念,后世的引申度很广。
  “没错,就是他,一个瑞典人。”
  叶笃正眉头扬了扬,看起来似乎对徐云听说过自己的导师有些小欣喜:
  “罗斯贝导师也是数值气象预报的提出者之一,在麻省理工和芝加哥大学都工作过。”
  “十年前他重新回到了斯德哥尔摩,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当任起了气象中心主任,四年前因病去世了。”
  说完这些。
  叶笃正眼中的回忆之色稍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复杂神采:
  “罗斯贝导师一直认为,我们头顶的大气是一个随机系统,所谓求解大气波动方程,实际上只是在求一个近似解而非精确的解罢了。”
  “这也是目前全球相当主流的一种看法,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我也秉持着这种态度。”
  “但是……”
  说到这里。
  叶笃正忍不住看了眼徐云,呼出一口浊气,说道:
  “但是在韩立同志你帮我建立了那个模型后,我愈发感觉这个理论并不正确。”
  “我总觉得大气系统并不是完全随机,而是另一种非常玄妙但却可以被计算掌握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我在几天前做了一个实验。”
  徐云再次一怔,下意识问道:
  “什么实验?”
  叶笃正沉吟片刻,从身边拿起了自己的公文包。
  只见他从中翻找了几下,很快取出了一本黑色的笔记本,将它递到了徐云面前:
  “韩立同志,你看看这个吧。”
  随后意识到徐云现在可能还没有接取重物的能力,叶笃正特意把笔记本翻到了自己要展示的页面。
  徐云低着脑袋看了几眼,旋即便有些诧异的抬起了头:
  “叶主任,这是……两份气象数据的模拟结果?”
  “是的。”
  叶笃脸上的表情非常凝重,指着上头的数据,解释道:
  “准确来说,这是两组极小差值数据得出的模拟结果。”
  “第一份数据的环流场参数是1.14514,第二份数据的参数则被我四舍五入成了1.1452,其余19组数据全部相同。”
  “但是……就是这么个微小的差值,最终推导的结果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前者七个小时内天气晴朗,后者却是三个小时后会有一场特大暴雨。”
  叶笃正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手指都有些颤抖。
  其实早在一周前……也就是推导数据模型的那个晚上,叶笃正便和陶诗言聊过了一些事情。
  那时候他甚至还给自己的猜测取了个名字,叫做太素系统。
  但当时的叶笃正更多还是偏向于一种猜想,并没有太多实际证据支撑。
  促使他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不是数据或者现象,而是他在徐云帮助下建立的、气象此前从未有过的气象模型。
  然而就在几天前。
  一个意外发生了。
  当时上级部门鉴于气象中心在天气预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主动提出对气象中心的成员进行物质上的嘉奖。
  在给集体申报完奖励后。
  叶笃正忽然鬼使神差的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个人不需要任何奖励,只是希望首都够腾出一小部分104计算机的算力帮他模拟一次计算结果,整个推导过程只会改变一个参数。
  上级部门经过评估后认为这个要求不算过分,便允许104机配合他做了一次模拟。
  然而没想到的是……
  1.14514和1.1452这两个初始参数得出的结果,相差之大如同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发量!
  这个结果也惊动了首都的竺可桢先生,于是竺老换了个思路,从中间部分截取参数进行修改模拟。
  这次非初始参数的修改虽然依旧在结果上有所变化,但出入程度远远没有第一次那么大。
  换而言之……
  叶笃正所构筑出的模型,对于初始条件极端敏感。
  同时这种敏感并非完全随机,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离散态——否则竺老的实验结果应该同样偏散才是。
  想到这里。
  叶笃正不由深吸一口气,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你对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原理非常了解,气象数据方面的造诣也比我深。”
  “所以我今天前来找你就是想请教一件事,我们的大气系统……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
  “是极致精确,还是完全随机?亦或者是某种无限接近精确的近似?”
  “……”
  看着一脸疑惑的叶笃正。
  徐云心中,也不由冒出了一股浓浓的意外。
  如果说气象多普勒雷达是他在阻尼器那会儿就考虑到的后手。
  那么叶笃正此时的情况,就完全不在他的预料范围内了,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脱离了他的掌控。
  起码徐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
  叶笃正居然会越过数值天气预报,直接奔向了……
  混沌系统!
  没错。
  混沌系统!
  众所周知。
  近代物理学界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呈现递进态的,版本不停在优化更新。
  首先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小牛的绝对时空观。
  接着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和不确定性。
  第三阶段便是眼下这个时期。
  也就是决定论框架中的随机性研究,引出了……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最早被提出于1963年,距离现在还有一些时间。
  当时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气象模型,用来模拟气象情况。
  这个模型一共用了12个参数,用以表征基本的气象特征,诸如气压、温度等等,比叶笃正此时用到的20个参数简易很多。
  在一次的模拟过程中。
  洛伦茨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决定重新运行一下这个程序的一部分。
  不过为了节约时间。
  他并没有从头运行这个模型,而是从运行中段的某一时刻作为初始点来运行。
  熟知数值运算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程序不变,初始点又是来自上一次运行结果。
  那么理论上不管再运行多少次,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一次却不同。
  当时洛伦茨的二次运行结果和上次大相径庭,偏离得毫无规律。
  就好像这个结果是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程序一般。
  最早经过仔细的核查,洛伦茨发现他把一个数据在抄写过程中简化了两个小数点。
  就是这么一丢丢偏差,导致了运行结果的截然不同。
  最终洛伦茨在63年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混沌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蝴蝶效应的那句话: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当然了。
  需要解释的一点是……
  这句话的本意其实并不是说【蝴蝶的翅膀引发了风暴】。
  而是……
  【引发风暴的原因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需要知道每一只蝴蝶的翅膀,才有可能预测这个结果。】
  而混沌理论的出现,则彻底将物理界推向了另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