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玄幻奇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173节
  还是当初那句话。
  虽然宋代的数学水平很高,但依旧不具备完整推导微积分的体系基础。
  比如后世小牛在推导微积分之前,欧洲数学界的基础就已经很牢固了——相对那个时代而言。
  先是有老师巴罗的两个函数的积商定理,同时又有无穷小和大量前人的猜测与推演结果做基石。
  以上种种累加,小牛这才推导出了微积分。
  虽然天才,但却并不算违背数学规律。
  宋代的数学界却不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积累。
  哪怕徐云真拿出了微积分,也只能算是揠苗助长而已。
  因此徐云能做的,便是将整个微积分体系中少数的、有关变量……也就是小牛所说流术的概念告知于老贾。
  争取能为这个时空的本土数学界埋下一些种子,比如高考再难个二三十分啥的。
  就这样。
  在给老贾上课、给小赵小李上课、给老苏开小灶的轮番交替中。
  二十天转瞬即逝。
  这日一大早。
  徐云例行用完晨点,打着哈欠刚走出自己的小屋,便发现门外赫然站着一个小老头儿:
  北宋的“八级工”……
  齐格飞。
  眼见齐格飞一副专门等待自己的模样,徐云连忙走上前,对他行了个晚辈礼节:
  “齐师傅,您老怎么来了?莫不是望远镜要制好了?”
  齐格飞笑着朝他一拱手,点点头,答道:
  “王公子,望远镜的制备已完成了八成左右,今日小老前来,乃是想请公子去制器局校验一二。”
  接着他顿了顿,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补充道:
  “对了,还有就是李姑娘的那架显微镜已完工了,公子也可顺带去收个货。”
  徐云这才了然的点了点头。
  先前考虑到望远镜的体积相当庞大,并且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才能进行制作,老苏家显然不太合适。
  经过多方商议,制作地点最终被安排在了制器局进行。
  当然了。
  在这个明面原因之外,还有另一个潜在的理由:
  整个过程需要消耗五吨多的铁。
  要知道。
  铁这玩意儿在华夏古代,可是重要的军事物资。
  这些铁若是流到私人手中,足可以武装起一支不小的军队。
  因此出于稳定角度考虑,整个制作过程也必须在宋徽宗的眼皮子地下进行才行。
  整个过程唯一在老苏家中进行的,只有一个水银抛物面的制作而已。
  这个水银抛物面徐云早在几天前便制作完毕了,目前被存放在了一个密闭低温的环境中,随时可以拿出使用。
  也就是说。
  齐格飞负责的主要是筒身、球体透镜以及改动水运仪象台为转仪钟的相关环节。
  随后徐云简单打理了一番衣着,便跟着齐格飞准备前往制器局。
  说来也巧。
  二人这头刚走到苏府门口,便见到了迎面而来的小李。
  “李姑娘。”
  徐云连忙拦下了这根小豆芽,今天不是上课的日子,这妹子上门显然只有一件事:
  “又来看显微镜吗?”
  小李点点头,道:
  “前天和苏伯伯约好了,今日能让我用两个时辰的显微镜呢。”
  徐云顿时笑了,朝门外努了努下巴:
  “那可真是巧了,李姑娘,别往里走了,跟我和齐师傅出发吧。”
  小李眨了眨眼,脸上扬起了一丝不情愿:
  “这是要去哪儿啊?我好不容易才从苏伯伯那儿讨来的机会呢……”
  “当然去拿你的显微钅……卧槽你慢点!”
  就这样。
  徐云二人跟着齐格飞,乘坐马车来到了制器局。
  制器局成立于33年前,隶属于军器监,但不负责军器的制备。
  它主要的生产职能,便是炼制非军事用的铁器。
  比较常见的就是曲辕犁之类的铁具,还有高级马车会用到的一些铁质轮轴等等。
  另外就是铁锅或者菜刀——这年头这些都是官营的行当,私营甚至会等同于私铸钱币。
  齐格飞所在的部门则要特殊一点。
  有些类似后世大厂的研发机构,平日里没有硬性的生产任务,主要是自我研发新型的铁器等等。
  当然了。
  这种研发有一定的约束条件。
  比如每年只能消耗多少铁,冶炼过程必须要有多人在场,废旧铁器要通过多道流程核验才能销毁等等。
  制器局的位置在御街东北处,远远的便能看见一些冒着烟的炼铁炉,带着一股明显的土制工业气息。(宋徽宗时期汴京建筑布局参考doi10.16783/j.cnki.nwnus.2009.05.007)
  其实徐云一直有些费解:
  为啥制器局这种随时可能出现大事故同时还污染环境的部门,不但被设立在汴京城内,同时还离皇宫只有一里半左右的距离呢?
  且不说四座六米高的炼铁炉能产生多少有害废气吧。
  光是炼铁产生的酸性污水,便会顺着汴河外流,严重影响到汴京城东北区域的居民日常生活。
  真是奇哉怪也……
  哐哐哐——
  当徐云几人走进制器局时。
  正有大量光着膀子的壮汉,用又黑又硬的工具对一些圆圆的、略带弹性的目标用力进行着撞击。
  齐格飞一边引着徐云等人行进,一边解释道:
  “王公子,李姑娘,此乃锤敲锅底,待锤打完毕,便可进行淬火加固了。”
  徐云点点头,将这火星四溅的一幕记在了心里。
  这可是华夏古代的巅峰技艺啊……
  如果没记错的话。
  淬火技术应该出现在春秋时期,西汉后开始普遍推广,同样是个领先欧洲一千多年的技术。
  可到了后世,一切都换了个位置。
  铁矿需要向他国购入也就罢了。
  毕竟这是资源的先天限制,得追溯到新太古代,属于非人力所能改变的情况。
  但一些炼铁设备甚至炼铁工艺都被外国抢占了先机,比如finex这种技术还得向普锐特付专利费,这就有些令人无语了。
  只能说某个辫子朝挖的坑实在是太深了,直到百年后都在还债。
  接着徐云三人跟随齐格飞又走了一段路,周围的声音逐渐开始变得安静下来。
  一刻钟后。
  几人穿过一间院门,来到了一处占地接近三百平的地面上。
  只见此时此刻。
  地面上正放着一根粗大的铁筒,长度大概接近十米,直径一米左右。
  内部中空,周身没有刻录其余图案。
  铁筒的一侧相对光滑简洁,另一侧则要复杂很多,内部有着大量的精细机关与推槽。
  很明显。
  这便是望远镜的筒身。
  齐格飞引着徐云来到筒身边上,指着它道:
  “王公子,你且看看此筒是否合格?”
  徐云朝他拱了拱手,走到铁筒边上,开始检查起了完成情况。
  实话实说。
  望远镜的筒身并不算很复杂。
  除了主体之外。
  关键的结构也就剩下了寻星镜、导星镜以及转仪钟,无外乎精度的问题而已。
  有的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七八位,有的则只能精确到一两位,价格也因此天差地别。
  其中转仪钟这东西主要是为了补偿地球自转,使望远镜始终对准同一片天区,从而达到稳定观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