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穿越历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90节
  一名政宣参员斟酌问道
  “敢问参佐,我军此行目的地究竟何处?”
  王愬想了想,道
  “张家口。”
  -------------------------------------
  朝阳下的草原,牧民开始放出自家牛羊,啃食已经不多的牧草。
  这里是察哈尔正黄旗地界,当初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后,将察哈尔部像满蒙八旗一样,分为八旗,只是不同于军民部落混合的满洲,察哈尔的八旗地域分明,而且兵力不多,一共也不足两万。
  到了秋季,牧民们必须先提前将牧草收割起来储存,作为牲畜度过冬季的储备,这个工作并不轻松,就像南面农田里农夫们一样。
  而且也必须趁着冬季来临之前,让牲畜们多吃一些,丰肥长膘,以便过冬。
  就在月前,察哈尔八旗万余骑兵,被调往河南、湖广战场,此时的察哈尔,非常空虚。
  各旗只组织了千余骑兵,负责巡逻和维持秩序,主要防范的,恐怕不是明军,而是其他部落。
  突然,西边已经退下的夜色和星月之下,一股股烟尘升腾起来。
  与牛马打了一辈子交道,经验丰富的牧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这是上千马队才能弄出来的气势。
  “巡逻的马队不是去正红旗那边了吗?这才两天,怎么又绕回来了?”
  牧民们心中困惑,都停下了手中活计。
  而原本正在啃食秋日已经显老的牧草的羊群,有些惊慌,纷纷聚拢。
  之间那天边一线,涌动出无数在朝阳映射下,光芒烁烁的骑兵。
  年长的牧民一下子就反应过来
  这绝对不是旗里的马队,察哈尔的骑兵不可能有这么多铁甲。
  有以前崇祯年间,参加过边境互贸或走私的老牧民,依稀看清楚了那猎猎作响旗帜上的三辰旗。
  大惊失色道
  “明……是明军!”
  王愬身着铁甲,头上兜鍪红缨,在朝阳晨风中四散飘扬。
  一勒马缰,竖起长槊
  “前面便是察哈尔正黄旗所在,弟兄们,随我来!”
  自万历以后,明军的铁蹄,再一次出现在长城外的草原之中,这里曾经是林丹汗的驻地,整个漠南蒙古的核心,现在,却再一次出现了明军三辰旗的身影。
  第7章 宿州(上)
  “所以说,清军直接让出了黄河以北上百里的战线?”
  淮安城中,姗姗来迟的朱由榔正在听取王夫之的汇报
  此时距离明军跨过黄河,光复清河、安东两镇已经过去了数日,朱由榔才从扬州后方抵达黄河南岸的淮安。
  而李定国和张名振已经各自带着任务,前往东西两边的宿州和沭阳前线督战了。
  只留下王夫之,负责供应大军后勤工作,调运粮草弹药,以及重建地方政权。
  同时,也是等候抵达的御驾。
  此番北伐,朱由榔并非主角,所以推进很慢,这都过去一个月,才从南京到了河淮畔的淮安。
  “是的,清河、安东,其实清军根本就没部署多少人马,战后核算,不过万余,还大多为绿营,八旗不足两个甲喇,宁宇都督估计,对方恐怕早就想好放弃河淮前线,退缩徐州周边了。”
  朱由榔迟疑道
  “河淮近千里,说不要就不要了?”
  王夫之解释道
  “这也不难看出,那瓦克达、岳乐、勒克德浑等人,估计是怕战场铺展太开,而清兵战力本就不济,容易被我军各个击破。故而想将主力聚集在徐州沿线,萎缩一起,拼死抵抗。”
  朱由榔颔首
  “如此一来,便只能朝着徐州一个个攻坚了。”
  李定国已经带着左军的几个精锐师,朝沭阳方向挺进。
  由于之前新坝的失利,海州方面的海军暂时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
  施琅最后还是逃回了海州,但其人未经请示冒进,估计战后要吃不了兜着走,甘辉未能制止,同样具有责任。
  郑成功方面不得不再派出老成持重的郑鸿逵,来主导指挥。
  王夫之顿了顿,接着有些沉重道
  “不过张都督那边……好像有些麻烦了。”
  -------------------------------------
  宿州,又称蕲城。
  这里是淮北地区的战略要冲所在,大概位于今安徽东北地区,与宿迁和徐州接壤,南临蚌埠,西至西北与淮北、商丘和菏泽相邻。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前有楚汉相争时的垓下之战,韩世忠、张浚抗金之处,后有淮海战役,淮海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的主要驻扎之地。
  明军想从黄河西岸的凤阳方面北上徐州,这里是无法绕过的一站。
  “轰隆!”
  一枚沉重的弹丸,带着蓬勃动力,猛烈冲撞在数丈高的城墙之上,崩裂出许多断裂的砖石。
  城外三个炮兵阵地上,刚刚发射完的火炮,还在升腾着硝烟。
  令人惊讶的是,不同于以往对清军单方面的火力输出,这炮兵阵地上,居然还有几门在对射中,被对方摧毁的野战炮残骸。
  城墙前,还有不少攻城时所留下的血迹和残肢。
  再往后,是绵延数里的明军营寨,上面“光复后军”,和两面“张”字大旗迎风飘扬。
  宿州既然是战略重镇,其城防设施,自然不像平常府县那般随意。
  经过从唐代到明朝的建设和发展,宿州城不仅有完善的护城河,以及数丈高的包砖城墙,城墙前,还有一道洪武年间修建,丈余深,长八里的壕沟。
  而且宿州虽然坚固,但城规模不大,四五千人马就能完备防守,而此时正在城中的,乃是满清新军精锐,赵良栋所部。
  明军大帐中,都督张名振,长史张煌言心中都颇为不爽。
  明军攻城已有六日,但效果相当有限。
  这支守城清军人数不少,而且比起一般绿营甚至八旗,要难对付得多。
  对方在火器配备上,十分完备,甚至于和明军相差不大。
  故而,当张名振调集了两个师的所属炮兵,合计七十门火炮,对城墙进行轰击时,对方居然还能拉出三十余门进行回击。
  虽说在火力上,明军依然具有优势,但攻城方本来就居于劣势,对方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集火射击更为方便,而宿州城周围数里内并无高坡作为制高点。
  只能和对方火炮对射。
  且这些清军火炮的威力与射程完全不弱于明军,只是在炮兵素质上不如明军炮营将士,毕竟这年头会简易的欧式几何运算,以及简单三角函数的人,并不算多。
  在三天对射中,明军损失了九门火炮,清军损失十二门。
  为此,清军守将,赵良栋不得不将剩下的火炮拉进城楼藏起来,尽量避免和明军对射,只能等明军攻城时,再借此打击步兵。
  可及时如此,明军还是打得相当不容易。
  说到底,自起兵以来,光复军将士,还真没打过几次像样的攻坚战,要么有内应策动反正开城门,要么就是用火炮或者炸药炸开城墙。
  可现在,他们还真就遇到了一个例外。
  宿州城不大,周围不过七里,城中万余百姓,战前就基本被赵良栋驱逐了出去。
  城中只有一万多清军守兵,而且赵良栋其人,治军严谨,善待士卒,和部下关系甚佳,颇得拥护,想要策动城内混乱,浑水摸鱼,几乎不可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若是想要直接用火炮轰城,也很困难。
  宿州城历史悠久,营建数代,到了明初,还经历过大规模改造和加强,平常的野战火炮很难破开。
  而明军的攻城重炮,一共只有三个营,其中两个分配给了中路李过、堵胤锡那儿,毕竟他们要应对的,可是襄阳城。
  最后一个营,眼下也才刚刚运到淮安前线,想要转运到这,少说也得二十多天。
  除此之外,就只剩下挖地道,用火药炸城。
  诚然,这个手段,能对付许多坚城,哪怕火炮炸不开,几千斤的火药,总能给你崩开吧。
  可宿州是个例外。
  当初洪武年间,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当时的官府在城外修建了一道丈余深,数步宽的深壕。
  这配合上外围的护城河,结果就是,基本阻断了明军挖掘地道的可能,就算明军能顶着火力渡过护城河,暴露在对方弹雨输出下挖掘壕沟,也会被城墙下的深壕阻开。
  清军只需要将护城河和壕沟间的阻隔炸开,明军辛辛苦苦挖掘的地道就会被淹。
  才刚满三十岁的张煌言,虽是文官,却一身甲胄,按剑决然拍案,沉声道
  “此战别无他法,唯有强攻!”
  张名振也颔首
  光复诸军当中,中军是天子嫡系,以当初两广、湖广地区,隆武朝廷遗留的明军残部为主力;前军、左军则是以农民军残部为主力;右军也是姜镶的边军余部为骨干。
  故而战斗力都相当可观,其中精锐,完全不逊八旗。
  唯有后军,情况大为不同,当初朱以海身边的人马,只不过是浙江士绅笼络起来的乡勇和少部分卫所残兵而已,别说八旗,连清军绿营都打不过。
  虽说经过三年整编、补充,又有诸多犀利武器和训练。
  但那种只有在血火洗礼中,锻造出的敢战敢胜之风,相较于其他四军,却是大大不如。
  此番左军、后军一同北伐,身为一军主帅,张名振心中未尝没有在天子御前展现自己的雄心。
  之前,枢密院和兵部,组织向光烈元年以来的功勋部队,授予军旗,结果光复后军,堂堂七师近九万人马,竟然只有两三面而已。
  想到此处,张名振也站起身来,向帐外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