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穿越历史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614节
  “你们都听了夏教授的实验,他们发现合金切面,是一个个小球组成,如果我们以技术所能支持的最小单位,来制造出一个个小的材料颗粒,然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
  “然后,以此进行反重力实验,会怎么样呢?”
  会议室陷入了沉默。
  大家都思考着王浩所说的方法,仔细思考觉得很有道理,但疑问也肯定是有的。
  组里的材料专家张世强就直接问道,“制造一个个的小颗粒,要怎么把他们黏合在一起呢?”
  “如果只是外压的方式放在一起,会破坏小颗粒的结构,也肯定会出现很多缝隙。”
  “其他方式……”
  “会对材料制造技术要求很高……”
  其他人也讨论起来。
  “或许可以在中心放置一条主线路,四周的小颗粒嵌入到主线路中,一直连接着?”
  “这样做就没意义了。”
  “也可以用磁场吸附的方式,让小颗粒自然有序排列,外围再固定好……”
  “不一定是横切,也可以竖切,把材料做成一根根带有小颗粒的线,然后有序缠绕在一起……”
  “……”
  第四百一十六章 重大突破,发现第三种升阶元素!
  在针对颗粒性材料的研究上,会议上好多人纷纷发表看法,也提出了研究的难点和问题。
  当把内容集中在一起,就发现解决的问题非常多。
  王浩倒是没有在意。
  会议会把一些重要的问题记录下来,有一些很不错的建议也会记录下来,后续会再研究讨论。
  但是,大多数的建议并没什么意义。
  在场的材料学者都是实验室工作,是研究如何去制备新材料,而不是做材料制造工作的,也没有纳微材料或者其他相关方向的学者,相对来说,就有些不专业了。
  不过,在研究出颗粒式材料制造方法前,他们还是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来验证颗粒性材料是否能提升反重力强度。
  现在无法做到制造精细的颗粒材料,但可以使用‘不精细的手段’来做实验进行验证。
  何毅就建议道,“我们可以先制造一厘米的颗粒,然后把它们合在一起试试效果。”
  “如果这个方法是有效的,就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得到验证。”
  这个说法得到了支持。
  想制造精度达到微米级别的颗粒状材料,技术难度确实是非常高的,短时间根本不可能做到。
  如果只是制造精度为厘米级别的颗粒,再把颗粒通过某些方法固定在一起,相对就要容易太多了。
  当然,效果也肯定差很多。
  等到了第二天的时候,王浩再次召集了核心研究人员,针对fcw-031材料的颗粒形态进行研究。
  fcw-031,是新研究出的超导材料,临界温度为139k,可以在200k左右,激发出0.93(7%)的场力强度。
  他们并不是要把颗粒精细到某种程度,只是研究一种大致的形状,来让其激发的反重力特性更多处在同一方向。
  fcw-031经过了反重力特性实验,有了实验底层材料布局的支持,很快粗略的颗粒化形态有了具体方案。
  那是一种不规则的十三面体形态。
  其中一个最大的面向外呈现半圆形凸起,大面正对方向的四个小面则是向内半圆形凹陷。
  “这个形态和材料布局相似,可以让fcw-031内部半拓扑结构激发的反重力特性更多处在同一方向。”
  “从理论上来说,圆形凸起正对的方向会集中场力,我们可以以此配合整体的材料布局,来激发出更强的反重力场强度。”
  王浩总结说道。
  在确定了fcw-031材料一厘米颗粒的形态方案后,依旧有个难点没有确定下来,就是如何让一个个颗粒组成整体的材料。
  每一个颗粒都是不规则的十三面体,再有序的排列也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
  因为颗粒必须要同一方向,只是贴合在一起,就肯定存在大量的缝隙,近而影响到材料的导电性能。
  当电流载量变低,激发反重力场的强度也会变低。
  最终,王浩还是让所有人都回去慢慢思考,再提交一份想法报告出来,他要做的就是在所有的方案中,找出最适合的那一个,又或者集中几个方案来出一个新的方案。
  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
  五天后。
  有关颗粒性材料的讨论会再次召开。
  参会的人都拿出了一套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说明,多数人拿出的方案都没什么意义,能轻易找出一大堆问题。
  其中几份有点价值的,也都是会议上讨论过的内容。
  王浩连续听了一个多小时,发现根本没听到什么新颖的东西,他考虑着是不是让夏国斌参会?
  夏国斌是纳微材料专家,也许就能提出好的建议。
  “夏教授倒是也可以……”
  “要么,等上面派其他的纳微材料专家过来?申请还没有打,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或者,再找其他人讨论一下?”
  当王浩思考着的时候,已经到了下一个研究员做报告,站起来的是个非常年轻的研究员,年纪只有二十八岁。
  他的名字是应展明,是跟着材料专家周晖一起进入研究组的。
  应展明是国-防大学材料专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周晖一起加入研究组,也是被上级看好进行重点培养了。
  他的年纪小,资历什么的不用多说。
  会议上基本没有话语权。
  现在是让所有人依次作报告,也轮到了坐在角落里的应展明,他还是第一次在会议上开口,表现明显有些紧张。
  他抬头看了一眼王浩,又马上低下了头。
  随后才认真说起了自己的方案,“我认为,可以把fcw-031颗粒进行排列后,用低熔点、高临界温度、高电流载量,同时不具备反重力性态的金属超导材料进行缝隙填充。”
  “fcw-031的熔点在900摄氏度左右,相对还是比较高的,我查看过cw009、cw027等材料,熔点基本都在600到700摄氏度。”
  “一阶铁元素的物理特性,拉高了其组成化合物的熔点数值。”
  “利用熔点温差,就可以把符合要求的材料填充进去,只要对温度进行有效控制,制造上肯定没有技术难度。”
  “填充材料不必具有反重力特性,只需要临界温度高、导电性能好就可以。”
  “这样就能增大电流载量,从理论上来说,不会对fcw-031颗粒状材料激发的反重力造成影响……”
  应展明最开始作报告时,根本就没几个人在意,他们觉得一个年轻材料研究员,很难拿出什么可行方案。
  可等说到一半的时候,每个人都变得认真起来,他们发现应展明说的没有任何问题,听一下就知道是个可行方案。
  但是,为什么没有其他人想到呢?
  不少人都皱住了眉头。
  应展明所说的方案并不复杂,就是把颗粒进行排列以后,再利用一种符合条件的超导材料进行填充固定。
  这种方案简单到动脑子就能想到。
  关键是……
  他们都没有想到!
  当仔细回忆着自己的思考过程,好多人就知道了原因——他们是被固有的实验框架影响到了。
  反重力激发实验一直用的是同一种材料。
  即便是想到两种材料相互结合,下意识也觉得应该是‘两种具有反重力性态的材料’,但两种反重力性态的材料放在一起,对于反重力激发的效果并不是一加一,更大的可能是一减一。
  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朝着‘其他材料填充’的方向去想。
  王浩也是一样。
  他想到‘非单一金属化合物材料’的情况,也只是觉得可以研究一下合金超导材料,而不是把两种超导材料放在一起。
  现在应展明所提出的方案,是用一种不具备反重力特性的材料去填充颗粒状材料的缝隙。
  这样填充材料就能固定颗粒,一起形成完整的导体材料,同时,因为不具备反重力特性,也就不会影响到激发反重力的效果。
  同时,高临界温度意味着电流载量提升,对激发反重力效果只会起到促进作用。
  “很好!”
  等应展明说完以后,王浩率先鼓起了掌。
  其他人也跟着鼓掌。
  应展明听到掌声激动的脸色通红,他终于能用勇气看向王浩,也带着激动看向其他人。
  周晖朝着点了点头。
  周晖旁边的人不由问道,“周教授,这个小伙子是你的学生吧?”
  “是啊。”
  周晖得意道,“展明可是我最优秀的学生,所以我加入组里的时候,就一起推荐了他。”
  另一边的人也叹道,“周教授,你这个学生真是了不得,还这么年轻,未来前途无量!”
  “真是青出于蓝啊!”
  “长江后浪推前浪……”
  周晖顿时很有面子。
  虽然加入研究组到现在,他一直都没什么成果贡献,但是他的学生帮助组里解决了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