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穿越历史 > 汉世祖 > 汉世祖 第725节
  其一,朝廷禁民采珠为业的政策不改,继续执行;其二,对于事发所涉之人,从官员到珠商,一概追责严惩,失事之民,给予补偿,保障其利益。
  态度看起来很明确,但是,却又隐藏着一丝暧昧,毕竟,这只是针对个例进行判罚,并没有进一步的整治措施与政策方案出台。
  政策不改,那是否意味着,眼下南珠采集的现状,也可以继续保持?
  或许,赵普就是这个意思,而体现出的,也代表着刘皇帝的态度。有的事情,是永远禁不完了,毕竟利益使然。
  赵普又何尝看不清楚,至少这些年,京城市面上冒出的那些珍品,贵族们家里使用的宝珠,甚至皇宫之内御用的器物,这些与岭南采珠产业之间有多少紧密的联系,也是不好细察深究的。
  只要有市场,有需求,就有源源不断的人投入其中,苍蝇秃鹫总是围绕着腐肉飞舞的。
  而参与其中的,又岂只是一干民间商贾?那么庞大的一道利益链条,又岂是一干卑贱的商贾就能于其间争食牟利。
  采珠人固然危苦,处在利益链条的最底层,但毕竟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危险甚至不人道的工作,也总有人去做。
  若是依照赵普的想法,对于南珠,是可以进一步规范约束的,将其彻底纳入官府的管制体系之下,尽量提高采珠人的待遇与安全保障,也能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需求,给朝廷增产创收。
  只是到具体执行有个问题,当年是为了采珠人之苦,方才降下对百姓采珠为业的禁令,如今又给废弃了,甚至由朝廷再度主导,进行采集,那其中惹人非议的就多了。
  如果是那样,那朝廷与当年刘鋹的南粤有什么区别?当然,具体区别是很大的,只是传出去不好听。
  有的时候,皇帝的颜面,朝廷体面,确实大于天,是一切事务考虑的前提……
  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
  通事受命而去,赵普也不禁轻轻叹了口气,脑子里仍旧不免对岭南采珠案的一些事项做考虑,显然,对于此事后续政策他仍旧没有放弃想法。
  当下不便解决,不代表今后不能做更改,待觅得机会,还要进言。至少,从此前就此事与刘皇帝的交流来看,刘皇帝态度是有所松动的。
  虽然一直以来,赵普对于刘皇帝都是以迎合为主,但是,作为当朝首相,可不只是刘皇帝的应声虫,他也是一个十分有主见的人,对于内心认为该做、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很坚持的。没有这些品质,他也不可能主持这几年的国策修正与施行。
  当然,叹息总是在所难免。他赵普,算是大汉这二十五年内历任宰相中权力最重的一个了,但即便如此,其受到的掣肘也不轻,很多事情,当真不是他能够一言而决,自专其事的,尤其是牵扯到刘皇帝的时候。
  不过,这些都不能动摇赵普心志,宦海多年,浸淫政治已久,对于权力二字也看得相对透彻。
  哪怕是皇权,都不是无限大,哪怕以刘皇帝的威能,为政治国都难免顾虑,何况他赵普。倘若他为政可全然按照自己心意来,那他就不只是首相,而是权相了。
  刘皇帝已然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政治舞台,让他登堂入室,尽情地施展才干,实现抱负,这已经很难得,也该满足了。
  “相公!”
  熟悉的声音响起,抬眼入目便是一道不怎么高大的身影,乃是中书舍人潘佑,任职不久,但此番东巡,在随驾官属之列。
  潘佑是很好辨认的,那张脸也极具辨识度,因为很丑,在大汉的中枢部司中,大概就属他最丑了,因此,潘佑名气很大,哪怕都是负面的。
  大汉选官用人思想,以量才任用为主,不计出身,颜值也不是主要考察标准。然而,那终究只是理想化的状态,就当下大汉的官僚而言,可以肯定地说,至少有半数的官员任用,是考虑到出身背景的。
  至于样貌,虽然不在朝廷选官的明文标准之内,但是,选材的人心中会有所偏向。以貌取人不值得提倡,但这确是人间常态,好美厌丑也是人之常情,在官员选取上,长得好看同样是一项优势。
  或许不乏金玉其外者,但面貌丑陋者,想要获得认可总是需要多付出一些努力,除非惊才绝艳到一定程度,到足以打消旁人几乎本能般的偏见,否则丑人总是活得辛苦。
  在大汉的朝堂之上,不说人人都是美男子,气度不凡,但是长得丑的,确实也不多。而像潘佑这般,丑得特别,丑得清新脱俗、独具一格的,也就只此一人。
  同时,由于潘佑出身江南降臣,这并未大汉权力中枢的主流,属于被排挤的一个团体,自然也更容易遭到鄙夷。
  而就是这样,仍旧得以在政事堂行走,紧紧地贴近大汉的权力中枢,也能佐证其不凡。
  其不凡之处,有两点,其一在于他本身有一定的才学;其二则是接连遇到贵人,先是韩熙载病逝前遗奏举荐,后又有赵普的提拔。
  在朝廷内部,往往是派系林立,而潘佑属于两个派别,其一是江南派,这个出身永远也摆脱不了,其二则是改革派,他对于时政民生、国情制度具备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过自己的改革主张。
  刘皇帝当国的这二十多年,本就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朝廷也经历了多次改新,哪怕到开宝年代也一样,国家大政方针总是在变化当中。
  像潘佑这样的人才,正常而言,是有用武之地的,甚至可能得到重用。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潘佑不仅没有得到认可与看重,反而日渐疏远漠视。
  倒也不是因为他那驰名朝野的丑陋面容,刘皇帝毕竟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以貌取热不是他的作风。
  如果要解释一下,只能说潘佑生不逢时。朝廷的大政方针,大汉的每一道改创,无一不是在刘皇帝的首肯下展开进行的。
  怎么变,怎么改,怎么落实,都有刘皇帝在把关,而负责具体执行的,又有赵普等能臣贤相,不是区区一个潘佑就能指手画脚的。
  而潘佑有变革思想,有政策主张,但是他的思想主张,也不得刘皇帝认可。他提出,仿照周礼实行变法,这与刘皇帝的治国思想,完全南辕北辙。
  不可否认,上古的周礼,有些治国理念,为政思想,永远也不会过时,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后世的变革者,也不少托周礼之名,行改革之事,比如王莽、宇文邕等。
  哪怕如今的大汉,这诸多制度中,也有大量思想理念是在周礼的基础上经上千年演变而成。但是,潘佑的主张,终究不合刘皇帝心意。
  周礼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思想理念,于刘皇帝而言,是不能全盘接受的。刘皇帝本人虽然是超脱的,凌驾于礼法制度之上,但他一向坚持的,却是法制为本,刑主德辅。
  刘皇帝希望的,是所有人,都要循规蹈矩,遵守大汉的法制,所有人都在大汉的这套社会管理体系中承担各自的角色,上不欺下,下不犯上。
  对于这一点,潘佑显然是没能领会的,这也注定了他难以得到重用。而他具体提出的一些政策,比如复井田,依周礼置牛籍,更属于开历史倒车,别说朝廷反对,就是到民间,也难获得认同,完全没有实行的土壤。
  再加上,潘佑本身性格孤僻,这大概是在白眼与嘲讽中成长的必然影响,不论是论政,还是谏言,都过于刚直激烈,实在不讨喜。
  过去,敢对刘皇帝犯颜直谏的人并不少,刘皇帝大多时候也是欣然纳之,即便不予采纳,也一笑而过。
  但,那得分人的,而潘佑是哪根葱,又哪里能获得刘皇帝格外宽待呢?事实上,若不是赵普的提拔,潘佑根本没有可能升到中书舍人这个位置上来。
  至于赵普欣赏潘佑哪些,或许只有赵普自己清楚了。
  “何事?”赵普目光平和地看着潘佑,完全不为他的丑容受影响,再丑的人,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潘佑也是面色如常,恭敬地奉上一道奏章,嘴里说道:“这是关于自民间采购治疫药材的制文,下官已然拟好,还请相公过目!”
  眼下中原对抗疫症,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医药,药材方面的紧缺是显著的,仅靠朝廷的药监调度供应,是不足的,因此,中枢这边决定拨款,开始大规模地向民间采买各项药用物资。
  而行营之中,携带了两百三十万贯钱,可不是为了刘皇帝巡途所用,这是专为救灾所用。从水灾以来,朝廷灾抗灾赈济方面,前前后后,已然拨款超过千万了。
  虽然相信潘佑拟制的能力,在中枢当职的这段时间,潘佑在这方面也从来没有出过岔子。不过,赵普还是接过,仔细地阅览一遍过后,方才露出笑容,吩咐用印。
  “可以发布出去了!”赵普看着潘佑,道:“至于钱资,就从行营专款支取!”
  “是!”
  “你去吧!”
  “相公!”潘佑驻足不动,又轻轻地唤了声。
  赵普的注意被引起了,看着他,态度依旧温和,道:“还有何事?”
  “下官有一请……”潘佑张了张嘴,似乎有些为难,迟疑了片刻,低声道。
  “是不是有什么为难之处?直言无妨!”赵普道。
  潘佑深吸了一口气,郑重地拱手道:“禀相公,濮州知州人选,至今未定!”
  赵普眉毛一挑,道:“还在斟酌之中,不过也该定了,那边的灾情也不轻,缺少一个主事者,也不能一直依靠佐官们救急料理。怎么,你有举荐的人选?”
  潘佑正色道:“回相公,下官想去试试!”
  “哦?”赵普这下是真的诧异了,目光中也带上了几分审视:“你这个舍人的位置,可有不少人盯着,去中枢而就地方,这样的选择更是少见,为何有这等想法?”
  潘佑叹息道:“诏制诰命,非下官所长,既无用武之地,下官宁愿到濮州,为百姓们做些实事!”
  也就是赵普了,换个人听潘佑这么说,怕是难以容忍了。中书舍人,掌握朝廷机要,这是何等重要的位置,在潘佑口中,仿佛是务虚之事,这可是他主张提拔的。
  “心意已决?”赵普倒也没有继续追问缘由,具体为何,心里也明白,沉吟了下,问。
  “若相公不嫌下官鄙薄,还望成全!”潘佑道。
  “当面向老夫要官的,大概也就你潘佑了!”赵普轻叹一声,半开玩笑道。
  “相公提拔之恩,下官永不敢忘怀!”潘佑道。
  “好了,我用你,看重的也是你的才干!你很有主见,但唯此个性,过于刚烈了!”赵普叹道。
  “天性难改,让相公为难了!”潘佑道。
  “你先下去,此事,老夫会考虑的!”赵普没有应允,也没有拒绝。
  见状,潘佑面色一急,想要再说些什么,被赵普一个眼神便止住了。而对其表现,赵普多少是有些失望了,同时,也莫名地有种轻松之感。
  这个潘佑,还是不适合在如今的朝廷为官,也就是个能做事的人,否则就这察言观色的能力,早就被赵普扫除出去了。
  但毕竟算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人,不论如何,总要力挺的。此前,或许还有所忧虑,要是潘佑出了什么事,牵连到自己。
  如今他自请就任地方,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至少,地方上不像在中枢这么引人瞩目,容易受人针对。
  第464章 难产的封禅
  最终,濮州知州的任命顺利定下了,有赵普安的支持,显然不会是什么大问题。也就是赵普了,前者方提,次日便把事情定下了,当然,也有濮州之任悬而未决本就需要定下。
  潘佑得如其愿,则没有顾虑那么多,兴冲冲地拿着官凭文书拍马东出,往濮州赴任去了。明显给人一种解脱束缚的感觉,当然,或许别人的态度,也是乐于见此。
  中书舍人额定四人,潘佑此一去,便立刻空出一个位置,赵普少了一只可以吸引火力的羽翼,同时朝廷的整体颜值水平也能够回升一些。
  临出发前,刘皇帝还是对潘佑进行了单独接见,虽然此人有太多不受刘皇帝待见的地方,但排除一些偏见因素,却也发现潘佑并没有如他长相那般可憎。
  当然,刘皇帝也仅是做了些场面上的叮嘱,表现他对潘佑的期盼以及对濮州官民的关怀。潘佑则一副感念圣恩的模样,当殿立下军令状,言濮州若是在三年之内不能大治,他便自请退位让贤,入狱问罪。
  言辞激切,一点余地也不给自己留,也符合他的性格,那副决绝然的表现,甚至差点逗乐了刘皇帝。
  而潘佑不知道的是,赵普还提前就濮州之任向刘皇帝禀报过,得到了刘皇帝的首肯之后,方才下达制命。哪怕只是区区一个知州职,赵普还是很贴心先向刘皇帝请示。
  刘皇帝则问了句:掌握诏制诰命则可,一州民政,潘佑能够堪任?显然,对于潘佑实际的执政能力,刘皇帝这里还是心存疑问的,毕竟,能高谈阔论、议时政者,在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上,未必有多强。
  刘皇帝有时也难逃脱固有印象的影响,在他看来,或许这潘佑只适合清谈。不过,赵普的面子,总归是要给的,于潘佑濮州之任,得以真正畅通无阻。
  刘皇帝在开封的日子,最终还是变成了养尊处优。当然,并没有把自己拘束在东京的宫墙之内,他喜欢出游,畅游东京,阅尽风华,虽然打着道“体察民情”的幌子,但不掩游玩的本质。
  让赵普随驾散心放松的目的也没有达成,这一路来,除了途中时时伴驾之外,赵普基本都沉浸在各项事务当中,到了开封,大部分时间也待在广政殿。
  刘皇帝并不强求,赵普也甘于辛勤,君臣二人,各顾各的,倒也相得益彰。也不得不说,有赵普这样的宰相帮着处理国务,对皇帝来说,是很友好的,至少得以摆脱那些繁琐俗务的负担。
  曾经的刘皇帝,当然是勤政的典范,但时隔多年,再让他回到过去那般的工作强度,怕是半个月都难以坚持下来了。
  赵普算是替刘皇帝分担着那些不必要的繁重与负累,但是,甘之如饴,这是作为一名宰相的价值体现。
  赵普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再繁琐的事也难乱其心,再沉重的责任也难压垮他,再困难的问题也总能提出解决的办法。
  给他充足的信任与舞台,就能还刘皇帝一个世界,安享太平。虽然有些吹捧的嫌疑,但就刘皇帝个人观感,在历任宰相中,还得属赵普最合他心意。
  当然,这并不代表其他几人宰相就不如赵普,只是时运使然,国势国情包括刘皇帝都在变化,而赵普虽然不是完人,但是他秉政,刘皇帝确实少操了太多心。
  不过,难不倒的赵相公也终有遇到难题的时候,也总有一些事情让他顾虑迟疑。
  宽大的公案上堆积着奏书章程,其中一篇带有明显翻阅痕迹,静静地摊开着,赵普斜靠在案边,微微有些神。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