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武侠仙侠 > 青衫无墨 > 第347章 礼之成败
  古木参天,枝繁叶茂。密林之中,崔浩与游彬驱马缓行。
  由于崔浩得罪整个朝野,刺杀他的人如过江之鲫。游彬不敢大意,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以防有变。
  崔浩同样眉头微皱,游目四望,道:“这条林道平日很少有人走动,但看今日痕迹,似有数千人走过。”
  游彬道:“有可能是赶往平城的商旅。”
  崔浩道:“或许吧。”
  二人行至一处靠近平城的村落,见整个村庄一片狼藉,房屋尽毁,哀声遍野,哭声动天。
  二人眉皱如山,游彬道:“这里怎么回事,难道是山贼屠村了吗?”
  崔浩道:“平城设有四方四维,置八部统帅领兵拱卫。此处与平城咫尺之遥,寻常山贼可没此胆量。并且一般山贼只会抢些钱粮,不会全部抢完,更不会将房屋也一同摧毁,因为他们需要让老百姓住在这里,以便他们再来抢劫。”
  游彬道:“那这是怎么回事?”
  崔浩眉头深锁,沉默不言。二人下马,来到一位老者面前,那名老者似是村长,正在组织一些青壮男子修葺房屋。崔浩道:“老人家,这里发生什么事了?”
  那名老者不知眼前之人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崔浩,但见其衣衫洁白如雪,做工精细,知道绝非常人,不敢得罪,便道:“今日上午,来了一群流民,足有数千人,他们向我们讨要食物。来者太多,我们根本拿不出食物,结果那群人指责我们小气吝啬,竟然直接开抢,将整个村的食物抢得一干二净。他们抢食物也就罢了,没想到,我们村的十几位如花少女,竟然被他们……”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
  崔浩忙道:“那些少女现在何处?”
  老者摇头道:“全都死了。”
  崔浩骂道:“混蛋。”他努力收敛心中怒意,对老者言道:“那些流民呢?”
  老者道:“到平城去了。”
  崔浩道:“我会派人前来帮您修复村庄,还望老人家尽量安抚村民。”然后转身对游彬道:“我们走。”
  二人翻身上马,策马扬鞭,追风绝尘,眨眼之间,便来到平城。二人见城内有无数衣衫褴褛的流民,其中大多青眼赤须黄发,状类猕猴。
  崔浩对守城官兵言道:“谁放他们进城的?”
  一名官兵言道:“是太子下的命令。”
  崔浩暗道:“平城危矣。”他扭头对游彬道:“你先命人收购城内粮食,并前去接济刚才那个村庄,再派马锐领兵严密监视这些流民,不能让他们有所异动。”游彬领命离开,崔浩策马直奔皇宫。
  皇宫太极殿上,皇帝拓跋焘、太子拓跋晃、尚书令刘洁正在商议流民一事。宗爱进殿对拓跋焘道:“陛下,崔司徒求见。”
  拓跋焘道:“快请。”崔浩走进太极殿,向拓跋焘跪拜行礼。拓跋焘道:“免礼,赐座。”崔浩拜谢。
  宗爱拿来拜壂,崔浩端坐其上。
  拓跋晃道:“崔司徒未及更换朝服,便入殿拜见,如此贸贸然,未免有失礼仪?”
  崔浩未做解释,言道:“殿下仅观他人举止,不问因由,便妄下结论,如此汲汲然,未免有失公正?”
  拓跋焘道:“算了,以后崔爱卿前来拜见,除了早朝时候,无需更换朝服。不过崔爱卿此次匆忙前来,所为何事?”
  崔浩道:“乃是因为流民一事。”
  拓跋焘道:“今日平城来了两千流民,我已命太子全权负责。”
  崔浩道:“平城有百万百姓,寸土寸金,不知太子打算怎么腾出能容纳两千人口的地方?”
  拓跋晃道:“两千流民,并非小数,不如化整为零,将两千流民散居在城中百姓家中,由朝廷给予补贴。”
  崔浩道:“太子下得一手好棋啊,你一道教令,立德建功,大揽民心,却要平城百姓劳心劳力。”
  拓跋晃道:“崔司徒此话何意?”
  崔浩道:“平城连年霜旱,比年不登,粮食短缺,平城不少百姓已赤贫如洗,你却让他们去济寒赈贫?”
  拓跋晃道:“粮食早已从各地源源不断地押运而来,此事不成问题。”
  崔浩道:“不成问题?粮食运来的有多少,平城贫民又有多少,太子殿下是否清楚?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太子贵为皇室贵胄,可曾知晓民间疾苦?”
  拓跋晃哑口无言,刘洁道:“那依崔司徒所言,该当如何处理?”
  崔浩并未理会刘洁,对拓跋焘道:“陛下,微臣以为,应当首先查清这些贫民来自何处。”
  拓跋焘道:“我已命陈建前去探查。”
  拓跋晃道:“不论这些贫民来自何处,为了大魏威仪,我们都不能置之不理。”
  崔浩道:“为了大魏威仪,更应该善待自家百姓,而不是什么不明来路的流民。”
  拓跋晃道:“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不分贵贱,方能获取天下民心。”
  崔浩道:“平城百姓遇到灾害时,太子不闻不问,现在凭空出现一股流民,太子却汲汲营营,一副慷慨贤明之态,如此宽厚待民,真令崔某大开眼界。”
  拓跋晃道:“如若不能妥善安置流民,大魏威仪有减,人心思变,动荡四起,伤亡会更加惨重。”
  崔浩道:“尊外而贱内,更会人心思变。”
  刘洁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崔司徒乃当时儒门之首,儒家一向以仁义为先,倘若对流民置之不理,中原又怎能被称为礼仪之邦?”
  崔浩道:“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仁义’二字,不知造就了多少伪君子,‘礼仪之邦’四字,又不知使多少人厚外而贱内。为了救助那些流民,而使平城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这样做,便算得上‘仁义’,算得上‘礼仪之邦’,那么‘儒’之一字,不要也罢。”
  当世第一名儒说出此言,其余三人皆是目瞪口呆。
  拓跋晃道:“仅仅是救助两千流民,又怎么会使平城百万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