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穿越历史 > 1625冰封帝国 > 第500章 暴风骤雨之二:工业革命(下)之花
  东晓五年秋初,天津卫大沽港。
  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孙德馨站在刚落成不久的瞭望台上,看着远处浩渺的大海以及近处安装了两台蒸汽机的码头,一时有些恍惚。
  都水清吏司、虞衡清吏司、营缮清吏司、屯田清吏司号称工部四大司,在大夏朝自然没有屯田清吏司,不过前三者都保留了下来,都水清吏司主管河道、海塘、江防、沟渠、水利、桥梁、道路工程,相当于后世的交通部。
  而虞衡清吏司主管度量衡、国家管辖的矿山、作坊。
  假如将全国的交通比喻成一张网,那么都水清吏司便主管网上的线,而网上那一个个点的建设就属于营缮清吏司。
  除了都水清吏司郎中是孙德馨外,虞衡清吏司郎中是陈文光,而营缮清吏司则是刚刚从投降文官里选拔的原兵部武库司主事成德。
  孙德馨来到大沽港,自然是因为尼堪从去年夏末发起的“环渤海港口建设运动”。
  所谓“环渤海港口建设运动”,实际上是准备将旅顺港、娘娘宫港(后世营口港)、锦州港、芝罘港(烟台港)、大沽港重新定位、规划、疏浚、营造,这几个港口在大明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制,不过按照大夏国的眼光,多半是不符合要求的。
  在山海关刷下来的投降大顺军、大明降兵约莫一万余人全部被海军接受后,在海上训练三个月后,又有约莫一半被刷下来了,这些人正在彷徨无计之时,工部下属的建设总公司来了,一番鼓动之后,这些人又多半加入到了这个所谓“公司”。
  建设总公司以平均两枚大夏银币每月的薪饷成功将他们吸引过来,按照那建设公司的说法,如今大夏境内,一石上好的脱壳粟米也就是两枚银币,约莫一两银子,这样的薪饷还是颇让人动心的。
  建设总公司一下子涌进来约莫四千人,看似来势汹汹,实际上,此时,大夏国在整个三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修水利的活动,都是建设总公司的带领下进行的,当然了,除此之外,修葺官道、码头设施也是重点,而环渤海诸港更是重中之重,大沽港则是最为重要的。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离渤海还有约莫三十里远的大沽港彻底修建完毕了。
  此处,经过挖掘、疏浚,在卫河(海河)的北岸已经成功修建了一个向北凸进去的深水码头,该码头除了朝向卫河的那一处没有码头,剩下的三面都可停泊船只,南北长约两百米,东西宽约一百米,都用上了此时依旧有些珍稀的水泥。
  港口平均水深十米,完全可以停泊此时任何一种船只,由于向北凸进,从东面渤海涌进来的潮水对港口的影响不大。
  而在北面,还设置了两个拥有蒸汽机的吊装泊位,那是专门给两千料以上的大船,比如大夏国如今航行在大海上的货运主力信天翁号准备的。
  说起来也寒碜得很,所谓两千料,若是换成后世的说法,那就是六百到一千吨的模样,若是放在后世,那也就是一艘普通的内河货船,可放在眼下却是妥妥的大船。
  当然了,像这样主动修成凸进陆地的港口,放眼世界只此一家。
  因为此时的船只大多还是风帆,船只大到一定程度只能等候风力、风向合适了才能开动,单纯依靠人力是不行的。
  故此,此时的码头,若是内河,多半就找一处水深合适的地方临河修建,而作为海港,如是有天然的港湾自然是好,没有的话,想要在海里修建防波堤是不容易办到的,多半建在风平浪静处。
  此时的天津,冬季依然有三个多月的封冻期,不过比起大夏国东方省那些靠近日本海的诸码头就好多了。
  大沽港这长达一里路的码头可停泊船只上百艘,港口的开口处则布置有装配了明轮的萨哈连级船只四艘,在从海面一直到港口的地方,有一段卫河的河面两岸,密集布置了火炮二十门,敌船若是想要通过卫河直达大运河再直抵北京就需要掂量掂量了。
  不过若是货船,便可以从此处直接通往北京崇阳门外。
  今日,孙德馨一早来到此处,是因为有一支舰队要开到此处。
  没多久,码头通往陆上的官道方向传来了一大阵烟尘,孙德馨心理一凛,赶紧三步做两步下了瞭望台。
  不多时,尼堪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来到码头上,除了他,枢密院的孙传宇、按察司的王文慧、工部的沈默悉数来了。
  众人都位于港口南部、靠近卫河主航道之处,那里,也有一处瞭望台,不过眼下的诸人都站在码头上,眼睛也是盯着渤海的方向。
  此时的天津,北风刚刚兴起,不过南风并未完全消退,海上、陆上风向很乱,对于风帆船只来说可算是最忙乱的时候,一般情形下是不会出航的。
  不过在眼下这些人挤在码头,眼见得是有船只从海面上过来。
  不多时一艘船只跃入众人的眼帘。
  没有挂船帆,不过在阳光下,她那高高的桅杆依然夺目,桅杆的高度几与船身相近。
  与众不同的是,船只一边行驶一边发出“咚、呼”的声音,船只主桅杆与后部桅杆之间有一根伸向天空的黑铁管子,那黑铁管子不断冒出黑乎乎的烟尘。
  “v”字型的船艏划破水浪向港口驶来,渐渐地,船身发出的“咚、呼”的声音越来越清晰。
  一艘不需要风力的船只。
  听着那熟悉的声音,原本对蒸汽机的声音已经有些熟悉了的尼堪突然感到眼睛有些湿润了。
  这是一艘利用三胀式蒸汽机带动的螺旋桨船只,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一幕还需要两百年才能实现。
  螺旋桨安装在船只尾部,蒸汽机也安装在那里,原本像这样的雨燕号也在中层甲板配有二十门火炮的,每一侧有九门,如今由于安装蒸汽机的缘故,便只能在中部桅杆以前的中层甲板设置火炮了。
  每一侧只有五门火炮了,还是标准的尼布楚青铜炮,首尾还是千斤重的短管火炮。
  还是三十米的长度,六米的宽度,五比一的长宽比,作为一艘主要用来破袭、交通、江海两用的船只,十门火炮,还是尼布楚青铜炮的快船已经足够了,这样的船只,对付东亚洋面绝大部分船只足够了。
  何况,以她超绝的速度、机动性,就算打不过也可以快速跑掉。
  两艘雨燕号快速掠过众人后便驶入了港湾。
  接着便是两艘游隼号。
  “游隼”号驱逐舰,长十二丈,宽三丈,长宽比4:1,还是两层火炮的布置,不过底层火炮甲板面安放的九尺长、重3750斤,炮口4寸,能发射十八斤实弹的中型加农炮,由于放置蒸汽机的缘故,每侧也由以前的九门缩减到五门,总计十门。
  上层火炮甲板还是十二斤加农炮,炮管长还是九尺,重三千斤,炮口约莫三寸半,可发射十二斤的实弹,还是十八门,并没有缩减。
  首尾则是十二斤的火炮各两门。
  首层甲板面还有小炮、短管炮多门,以防万一有接舷战的时候使用。
  不计这些小炮,加农炮总计三十二门,依旧是大夏国海军的主力舰种。
  还是四艘的规制。
  跟在游隼号后面的那艘最大的船只自然就是金雕号了,椭圆形的船腹,主桅杆、前桅杆都是四面横帆,后部桅杆则是三面横帆的设计。
  长十四丈,宽四丈,高四丈,长宽比3.5:1,与以前相比,底层的二十四斤重的加农炮同样减少了八门,从底层到上层,分别主要布置了二十四斤、十八斤、十二斤的加农炮分别是十门、十八门、十八门,加上首尾的各四门(首尾只安置了两层在中上层,十八斤、十二斤的各两门,这便是八门),一共五十四门火炮。
  最后的两艘大型运输船,还是飞剪式样,比金雕号还要长一些,不过却只有三丈多宽,桅杆高度还超过金雕号,挂着五面横帆,与雨燕号相同的长宽比让它即使满载了货物跑得也很快,进入编队时不至于由于笨重、缓慢成为敌船的靶子。
  加上蒸汽机螺旋桨后,敌船想要追上更是难上加难。
  “信天翁号”运输船。
  令人叹息的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装上蒸汽机后,信天翁号的运输量比以前少了几乎两成。
  同时,为了保证一个新式军舰的编队蒸汽机煤炭的需要,其几乎要占据一整层的甲板用以装载煤炭,自然又减少了其它物资的装载量。
  当然了,这支舰队九艘船只并非是用以前舰队改装的,而是全新建造的。
  从东晓三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一共三年的时间,佛林港除了建造信天翁号货船之外,便只建造了九艘舰船。
  主要的变化是甲板的用材以及桅杆的位置(以便安装烟囱)。
  以前的舰船,船帮自然用上了锡霍特山坚硬、不易燃烧的木材,不过甲板却是用普通的松木、杉木,用上蒸汽机后,最主要的风险便是火灾了,于是这一次建造连甲板也用上了柞木、水曲柳,这些树木不仅密度大,坚韧,还耐火烧,耐腐蚀,可是锡霍特山少有的优势树木之一。
  除此之外,所有的火炮也是大夏国工部直属作坊新出的火炮,至此时,火炮的用药量、与药量配合最好的弹丸重量、标尺、刻度、炮镜都有了新的进步。
  还是滑膛的结构,线膛炮也试过,不过在这个时代,还处于工业革命的初级阶段,以那可怜的生产效率,极易受损的膛线对于后勤是一个灾难,更为便宜的滑膛炮实际上就足够了。
  不多时,全部九艘船只都停靠了港口靠近卫河的那一侧。
  孙佳绩从金雕号上走了出来,这支新的舰队,如今被命名为第五舰队,今后便常驻在胶州湾,今日是从佛林港专门驶到大沽港接受检阅的,实际上,在日本海上已经是北风做主了,大部分时间用的都是风帆,在抵近渤海后才换为蒸汽动力,为的就是在尼堪面前展示她们的性能。
  当孙佳绩沿着台阶向上走时,尼堪迎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