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穿越历史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四百六十八章 垂死挣扎(下)
  最终,对日本前途深感绝望的筱冢义男选择了切腹自尽,他此前之所以多次从战场上逃跑,为的只是以后还能有复仇雪耻的机会(带回情报乃至火箭筒等实物只是顺便为之),但现在的他再看不到成功的半点可能,日本陆军已经完了,就算按他最乐观的预想,日本最终能够保住朝鲜、台湾和本土,靠的也只会是海军,而非陆军,他筱冢义男就算继续活着,也再没有机会洗清国内人称“逃之筱冢”的巨大耻辱,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以死谢罪,同时证明自己并非懦夫......
  在自尽之前,“人之将死”的筱冢义男对为他介错的爱将西竹一说道,“或许我们的大陆战略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半个世纪的努力最终毁于一旦,却反而将中国这头沉睡的巨龙给唤醒了......”
  筱冢义男的自尽令之前一直认为他懦弱畏死的裕仁天皇叹息不已,同时也深深后悔,而日本军部的大佬们也都心有戚戚,因此筱冢义男临死前破格举荐当时还只是一个旅团长的西竹一接任机甲第一军军长的提案得到了破格批准。不过西竹一出身贵族而且在历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并且人品高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是一个日军之中难得一见的真正武士,撇开资历不谈的话,也的确有这个资格。
  对于总兵力超过六十万人的东野来说,几万人的伤亡还不至于让其伤筋动骨,但由于赤色党一直以来对战绩严苛的要求,东野的徐总还是向中央发出了电报自请处分。但与此同时,他却又准确地捕捉到长春日军因为这次小胜而产生的短暂心理松懈,不等华野主力赶到就命令部队独力发起急攻,明显缺乏心理准备的长春守军当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竭力想要挽回局势,却每每被极擅把握战机的徐总打在关节点上而一败再败,终于溃不成军,当林总率领东野主力赶到长春城下的时候,能做的已经仅仅只剩一些扫尾的工作了......
  东野先是意外受挫,随即却又奇迹般地以不到十万人的伤亡一举拿下围困多日却未能攻下的长春,全歼守军二十余万,令赤色党中央的首长们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但东野这次颇具喜剧色彩的先败后胜却无疑再次为徐总的传奇军事生涯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春日军遭到歼灭后,东北已经不再有大股的日军,虽然关东军的总兵力依然有近二十万人,却都分散在四平等中小城市和东部国境线上的众多要塞之中,加之东北我军本就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接下来完全可以轻松地各个击破。这时胡卫东却向中央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或许是心理战的原因,在旅顺口之战中日纵对于要塞的攻击很有成效,因此不妨让他们负责解决东部国境线上的一干钉子。胡卫东所言确有道理,因此伟人很快就批准了这一计划,但胡卫东心底里的真实目的,不过是要让日本人来代替我们自己的战士去承受强攻要塞时所必须付出的重大伤亡了......
  其实,几天之前胡卫东已经接到汇报,第三代云爆弹所必需的“单基燃料炸药”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小批量试生产,估计最多一个月之后,中原解放区的兵工厂就可以批量生产云爆弹了。但现在既然胜局已定,胡卫东倒反而不想急着将这一大杀器拿出来大规模地投入实战了,以免引起列强的注意和忌惮,这样无疑会增大攻坚、尤其是强攻永固工事时的难度,但反正是日纵负责这些任务,死的又不是中国人,胡卫东才不心疼呢。
  不过不得不称赞一声,日纵对东部国境线上众多要塞展开攻坚后表现得非常出色,仅仅只花了一个月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拔除了大量日军坚固要塞,并缴获了众多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而且日纵自身的伤亡也比胡卫东预期的更少,仅有七八万人,而不少守军眼见大势已去,来的又是同胞,死拼下去毫无意义,便都纷纷出来投降,总数接近10万(加上战斗中俘虏的,一共活捉了12万以上。),胡卫东不禁暗暗佩服自己道,“果然让鬼子打鬼子的效果比较好......”
  与此同时东野与华野也肃清了东北地区其他的零散日军,而再次损失二十万人的日本国内兵源已经濒临枯竭,日本当局不得不将十五六岁的少年大量征发进入军队,一时间出现了大量的“娃娃联队”、“少年师团”,被教育界的人士指责为“这是在毁灭日本的将来”,但现在满洲已失,日本当局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失去朝鲜......
  但鬼子不过是在垂死挣扎,缺乏训练的日军新兵根本无法与久经战阵的解放军老兵相比,而日军屡战屡败的现实则令其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就连日本最狂热的“小学生”(在日军基层官兵当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最为狂热,而文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兵种与中高级军官则相对要爱惜生命得多。)士兵也远不像以前那样相信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了。结果日本军部向裕仁天皇保证“坚不可摧”的鸭绿江防线只坚持了3天就完全崩溃,而且两边死的还都是日本人,被伟人力排众议再度启用任命为前敌总指挥的胡卫东再次无耻地派出日纵来干这样的脏活累活......
  解放军渡过鸭绿江后,日军大本营统帅部被迫执行第二套防御方案,准备充分利用朝鲜多山的地形节节抵抗、以消耗解放军的锐气与实力,以争取反攻、或者说是和谈的机会。然而,胡卫东却从历史上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坦克部队的成功战例得到了启发,明白朝鲜看似多山,但南北方向却刚好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是可供装甲部队驱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