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 穿越历史 > 明天下 > 明天下 第691节
  西域之地从来就是一个战乱之地,或者说,佛教与伊斯兰教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征战了上千年之久,直到蒙古人占领西域之后,一直被伊斯兰教压着打的佛教,才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皇帝准备继续蒙古人在西域的信仰政策,这一点上,夏完淳是知晓的,因此,在族群分化工作上,他做了很多的事情。
  等到四月的时候孙国信活佛驾临西域,夏完淳相信,自己就能借助这股东风,完成对西域之地的扫荡,而后就能执行朝廷制定的羁縻政策,安定地方了。
  大军回到伊犁城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当伊犁城门关上之后,天边的最后一丝亮光也就消失了,大地迅速被黑暗给吞没了。
  没有人愿意庆祝,主要是一个个被冻的跟乌龟一样,即便是再欢喜的人,也只想钻进屋子里的,喝一口热汤,然后裹着厚厚的棉被大睡一场。
  夏完淳冷冰冰的回到了自己的卧室,三天前他亲手制造的残酷场面并没有出现,整个屋子里的温暖如春,干净素雅,恢复到了他初来西域的模样。
  他用力吸吸鼻子,没有闻到血腥味,也没有闻到前些日子该有的胭脂香气,只有一股淡淡的檀香,让人神清气和。
  崔良进来之后低声道:“卑职未曾禀报,自作主张将这里清理干净了,还请总督恕罪。”
  夏完淳挑挑眉毛道:“替我背黑锅?”
  崔良皱眉道:“事情是下官这个阉人做的,与总督无关。”
  听崔良语气生硬,夏完淳点点头道:“这样也好。”
  他知道,崔良与其说是蓝田皇朝的正式官员,不如说是隶属于皇室的官员,他们的大头目就是钱多多,钱皇后。
  虽然蓝田皇朝讲究人人平等,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做到,不要说天阉之人,即便是女性官员,大明朝对她们的接受程度依旧不高。
  因此,在大明,能担任一地主官的女官员少的厉害,大部分都是以辅助官员的身份存在于各大部门,以及衙门,书院里。
  像韩秀芬,周国萍,赵国秀,张国莹这样的高级女官员,在蓝田皇朝也就这四个而已。
  相比女子官员,人们对阉人担任官员却有着更深一层的担忧。
  所以,不论这些人如何的努力,在蓝田皇朝中,他们依旧是异类,只能依附在皇族身上,才能被人认可,即便如此,在很多人眼中,他们依旧是皇族的奴仆。
  时间长了,就连他们自己也这么认为。
  对这些人,就连夏完淳都不觉得帮他背了黑锅之后,自己应该说一声谢谢,只会把感念之心给师娘钱多多。
  “守好城池,我要大睡三天。”
  夏完淳吩咐完毕之后,脱掉衣裳就扑倒在床铺上,片刻之后,就起了微微的鼾声。
  总督睡觉了,那么,副将就不能睡了,钱通支撑着沉重的身体巡查了一遍军营,又巡查了城防之后,这才回到了衙门。
  他真的很想睡觉,可惜,他一刻都不敢松懈。
  在杭州松懈的结果,就是差点被踢出官员序列,如果在西域再松懈,钱通觉得自己恐怕真的需要自宫之后再去找皇帝陛下,谋求一个秉笔太监的职位。
  伊犁城外,狼群从城池外边呼啸而过,它们脚步匆匆,不论是黑暗,还是寒冷都不能阻碍它们前进的决心。
  看它们前进的方向,守卫们就明白它们为何如此匆忙。
  在灵犀口,与野狼谷,有吃不完的食物。
  第082章 人的嘴啊
  中华七年到来了。
  云昭看完了最后一个县送上来的报告,慢慢地合上文书,就站在窗前瞅着灰蒙蒙的天空沉默不语。
  报告里的消息很好,至少粮食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不过,在每一份报告后面都夹带着监察部的评语。
  评语里面谈的问题很多,被秘书黎国城一一总结出来之后,足足有数万条。
  经过云昭批阅之后,又下发给了张国柱,由国相府具体执行整改。
  通过此次大规模的调研,云昭发现,大明确实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有毛病的都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小问题,看来,官府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行政精细化。
  战乱的时候,人们纷纷逃离平原富庶地区,去了深山老林里过活,现在,天下安定了,百姓们就该离开生活不便的深山老林,回到平原上居住。
  随着大明人口不断地增加,平原上的土地逐渐不够用了,各地官府就开始有组织的将没有土地的百姓向人烟稀少的平原地带搬迁。
  只不过,这一次大移民,官府不再是把百姓像撵羊一般撵到搬迁地,然后随便给点种子,农具什么的就不管了,而是有规划的设置移民点,在百姓搬迁到地方之后,住所,土地,道路,以及水源地,水利工程,必须就位。
  必须保证这些地方将来能通火车。
  必须保证百姓在冬日抵达搬迁地之后,开春就能开展生产,生活。
  每一个居民点,云昭都要求按照城市的生活需要来设计,在他看来,这些居民点,迟早会演变成一座座城市。
  现在多花费一些力气,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这样苛刻的筛选条件之后,云昭发现其实没多少合适的地方。
  上天对与中华其实不是那公平的,平原,盆地其实并不多,而这些地方人口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后世之所以有那么多被世人称奇的浩大工程,其实就是极度无奈之下的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能在平地上修路,傻子才会去钻山,开路,建好几百米高的桥。
  如果可能的话,云昭宁愿大明土地上不出现那些所谓的世纪奇迹。
  看到地图上那些被标注出来的零散的比较平坦的土地大多都在西北,东北,云昭长叹一声,就把目光盯在好生活的南洋一带。
  这里有大片,大片的肥沃土地,这里有吃不完的野果子,这里的庄稼不用管理,亩产也比西北高出一倍,这里一年下来只需要一条裤衩就能过四季。
  这里只需要守着一条海峡就能赚的盆满钵满,这里……
  “是时候开发大东北了。”
  云昭自言自语了一句。
  秘书杨钊低声道:“陛下,东北苦寒,百姓恐怕不愿意去。”
  云昭笑道:“在东北一人可以拥有三十亩以上的肥沃田地,你说他们愿不愿去呢?”
  杨钊道:“南洋更加适合百姓生活。”
  云昭摊开手道:“管理呢?”
  杨钊似乎已经想过这个问题,抬起头道:“只要百姓过得好就成。”
  云昭瞅瞅杨钊笑道:“你的意思说大明以后可以分裂成无数个国家?”
  杨钊低下头道:“只是对陛下一人不好而已。”
  云昭把身子靠在椅子背上瞅着杨钊道:“这个念头是怎么起来的?”
  杨钊道:“以人为本。”
  “这么说,你喜欢春秋战国,喜欢三国时代,喜欢五代十国,喜欢南北朝,还是说,你觉得大明根本就不用统一,朕只需要管好关中,蜀中就好,不用理睬别的地方,就任凭那些人各自为战?”
  杨钊的一张脸涨得通红,连连摇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云昭双手交叉,放在桌案上道:“说说你的想法。”
  杨钊组织了语言道:“自治即可,而且这是一个大趋势。”
  云昭道:“昔日周天子分封诸国,施行的就是共主政策。”
  杨钊道:“陛下,周天子八百年!”
  云昭无声的笑了,指指杨钊道:“周天子昔日统御的百姓有我关中一地多吗?”
  杨钊摇头道:“没有。”
  “你知道我云氏存在于世已经千年了吗?”
  “知晓。”
  “那么,你从云氏想到什么了没有?”
  杨钊脸色灰白的道:“因为小。”
  云昭挥挥手道:“去吧,你不适合从政,也不适合教学,只适合当一个事务性的官员,比如去鸿胪寺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杨钊缓缓低下头,双手抱拳施礼之后就退出了云昭的书房。
  黎国城抱着一摞文书放在云昭桌案上,瞅瞅离开的杨钊对云昭道:“玉山大学堂出来的魁首。”
  云昭看了黎国城一眼道:“你毫无怜悯之心。”
  黎国城正色道:“陛下没有给我开革人员的权力,所以只能让他自己碰钉子,不过,这个杨钊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他在考虑天下百姓福祉的时候,同时也考虑到了陛下的利益,比如那句周天子八百年。
  他其实没有把话说清楚,他希望陛下能羁縻天下,可以掌控全天下的军队,可以掌控话语权,却不去干涉每一地的自治,他觉得大明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处处由中央统管,会造成一定的政治浪费,也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钱通从杭州出发奔行两个半月方才抵达伊犁,赵辉从燕京出发,四个月后方才抵达马六甲,这两人都是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在赶路。
  由此可见我大明疆域之广。
  能与我大明比拟的只有蒙元,昔日的蒙元何等的强大,也没有促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就是杨钊要说的话,只是没说完,被陛下的威势所阻。”
  云昭笑眯眯的看着黎国城道:“你怎么看?”
  黎国城干脆的道:“纯属放屁,大一统才是汉人能活到现在的基础,大一统才能将我大明逐步演变成一个可以自主信念,生命的文明,而不是一个国家,也就是因为我们数千年来不断地上演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纠正我们的错误,让大汉族长治长新。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没什么发展,总是新瓶装老酒,对天下财富靡费太大了。”
  云昭笑着点点头道:“说的很好,如果你跟杨钊一个想法,我说不定会把你派去挖一辈子的茅厕!”
  “为何不把杨钊弄去挖茅厕,而是送去了鸿胪寺?难道说陛下认为的茅厕就是鸿胪寺?”
  “别埋汰朱存极了,人家已经在竭尽全力的在当好大鸿胪,之所以对你重罚,而对杨钊轻飘飘的放过,原因就在于,朕允许杨钊犯错,允许他胡思乱想,而你,不可以!
  现在就去国相府那张国柱拟定好的闯关东计划,这一次朕坐镇燕京,要亲眼看着辽东的大开发。”
  “这件事交付谁去做呢?”
  “徐五想,徐麻子。”
  黎国城偷偷打量一下皇帝的脸色,发现他好像并没有发怒,也就没必要帮着徐五想说好话,能被皇帝点名去做重要的工作,这是徐五想的荣耀,尽管一定会吃很多苦,不过呢,这对徐五想还是很有好处的。
  皇帝来到了燕京,燕京立刻就恢复了昔日的皇城气象。
  不说别的,仅仅是那些叫卖的小贩,这时候砸面对外地人的时候也总是多出那么一点自傲,毕竟天子脚下,皇城根这几个字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皇帝来了,不但带来了很多人,还带来了好多,好多钱,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从郑县到燕京的铁路已经开始勘探路线了。
  听说坐上火车之后,从洛阳到燕京只需要一日一夜就可抵达,从长安到燕京也不过需要两天时间而已,比八百里加急还要快。
  还听说,在修建铁路的时候,还要同时修建什么电报,用不了一袋烟的功夫,在燕京说的话就能传到长安。